一,股市裡賺錢的人都有怎樣的素質和能力;
二,培養這些素質和能力,具體有哪些方法;
三,如何構建自己的交易觀和交易體系;
四,在當下的行情中怎樣保護自己。
文章目錄
股市裡賺錢的人都有怎樣的素質和能力
我先跟大家講一個故事,
我有一個朋友,十天前他持有的股票開始下跌,
於是來問我:柴哥,我手上這個股票應該怎麼處理?
如果你有這個股票,會怎麼處理?
我跟他說:如果是我的話,會把它賣掉,
或者給自己設定一個賣出的底線,到了這個底線就賣掉。
三天前他又來問我:柴哥,如果現在是你的話,會怎麼辦?
這時我一看比十天前已經跌了不少,
我說:這個問題對我來說有點困難。
如果是我,十天前已經處理掉了。
現在過了七天了,你來問我,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昨天他又來問,我說你就好好持有抱著吧,你應該會賺錢的。
其實在說這句話的時候,我並不認為這個股票會漲或者怎麼樣,僅僅是在安慰他。
因為當他第三次來問我,大概不是為了尋找一個解決方案,方法在第一次我就告訴他了。
他只是來尋求一些心理上的安慰,希望我給他鼓勵,認可他當下的做法。
這個朋友的性格因素在他交易能力上的展現是特別突出的,他有明顯的性格短板。
事實上這樣性格的人在這個市場裡其實蠻難賺錢的。
我培育過很多操盤手,從一張白紙到讓他們變成一個穩定獲利的交易專家。
這個過程中有一些重點:
一個可以在市場裡穩定賺錢的人,大部分性格都比較溫和。
什麼是溫和?
溫和是我不抬槓,你拋出一個觀點,我認為有道理就接受;
我認為沒道理,可能會覺得你跟我想得不一樣,但是不會有非要說服你的征服感。
我說出門往東走路最近,你非說往西走最近,
甚至拿個捲尺在地圖上量半天要說服我。這就不屬於溫和那一類人,這屬於抬槓。
市場上有很多我們看不慣、看不懂甚至看不清的東西,
如果老是用抬槓心態去較勁的話,可能會被市場教育得很慘。
所以在我看來,能長期在股市賺錢的人,性格上一個必備要素就是要溫和。
你可能會問,做交易的人要有一定決斷力,溫和和決斷力是不是矛盾了?
我認為溫和的反面不應該是決斷力,而是武斷。
我們所謂的溫和是與人交流的時候,是吸收對自己有用東西的時候。
換句話說,我在吸取對自己有用的東西時是溫和的。
當我一旦做出了一個交易決定,我的執行力就是很果斷的。
所以,溫和和決斷力並不矛盾。
理解了這一點,才能更好地把吸取別人的觀點和堅持自己的操作給區分開。
市場上有兩種最基本的派別:
一類是趨勢派。
認為市場是對的,市場會沿著當下的行情進行慣性的運行,也叫技術派。
一類是價值投資派。
認為市場是錯的,以發現市場的錯誤為標準,尋找適合自己的交易標的,
去選擇那些被市場低估的品種做多,或者高估的品種做空。
如果我是價值投資派,那就要去尋找被市場低估的價值:
第一,一定要了解價值是什麼,判斷價值的標准在哪裡;
第二,什麼是低估,判斷低估的標準是什麼;
第三,判斷了價值、判斷了低估、選擇了買入之後,
什麼時候市場會回歸到我認為正常的標準,這就是做交易的一種專業能力。
如果我是趨勢派,就要識別市場在當下運行到了哪個階段,
是趨勢剛開始產生,還是進行加速,還是最後即將反轉。
在剛開始產生的時候,我要緊接著入場跟隨;
如果在加速階段,我要加倍去做;
但是在尾聲的時候,我要變成一個清醒的人,在別人都沒有醒悟過來的時候離場。
這兩派對應不同的交易觀,都需要非常豐富的專業能力。
兩種專業能力不盡相同,沒有必要去學每一種。
一個人不可能既是價值投資者,又是趨勢派。
證券市場有兩個最基本的功能:
一個叫資源配置,這是我們的IPO實現的;另一個叫價值發現。
很多人認為價值派做了一件高尚的事情,
發揮了一個市場的基本功能,叫價值發現。
而價值投機者,就是趨勢投機派,卻有點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因為在很多人的字典裡,投機這兩個字本身就帶有一定的貶義。
我認為不管是投資也好,投機也好,都是市場交易的一種方式。
作為一個投機者,是市場出現的一種正常現象,
不違規、不違法,同時給市場提供了彌足珍貴的流動性。
假如說市場都是以做價值投資的人為主的話,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也許到了某一個價位,永遠沒人要,就不可能產生成交。
所以,沒必要非常嚴苛地苛求哪個對,哪個錯。
只要按照自己的性格定位,
找到屬於自己的交易方式和方法,去豐富交易素質和交易能力就夠了。
除了溫和的性格和基礎的交易觀,
還必須要有一些最簡單的交易技巧和基本的交易知識。
這個市場上到底有多少交易類別呢?
基金、期貨、股票裡還分個股、股票期貨、期權等不同類別,
交易它們需要什麼樣的條件?
這些交易知識要結合自身的風險偏好、定位去匹配,評估到底適不適合自己。
如果非要讓一個性子很急躁的人去做需要縝密邏輯觀點來鋪墊和套利的事情,
那就太難了,也許就不適合,就不應該用這種方式。
相應的還要擁有一些最淺顯的交易技巧,
比如當你認為這個市場要上漲,或者認為哪個標的被低估,
你究竟是買它的股票、可轉債、還是衍生性金融商品?
只有這些交易素質都完備了,才能保證在這個市場不斷地賺錢,
或者說是長期看來是在穩定地賺錢。
總之,能夠在股票中長期賺錢的人,交易素質基本分為兩部分:
一是性格素質,二是專業技術素質。
性格素質最核心的要素是性格溫和;
專業技術素質,既包含了最基本的交易知識,也包含了最基礎的交易技巧。
培養這些素質和能力的具體方法
一個操盤手第一次來我這,我們都會先聊一會。聊什麼呢?
我會問他一些看上去毫無關聯的問題,通過這些問題了解他是什麼性格的人。
你有什麼運動或者愛好?
你喜不喜歡打遊戲?
你打遊戲的時候,尤其是一些即時戰略遊戲,每次是沖在最前面的那個,
還是悶在後面準備陰人的那個,還是經常拿著小部隊騷擾敵後的人?
通過這樣的聊天,我會初步識別他性格里究竟更適合做交易的哪方面。
為什麼這麼做?
市場太大了,每個人的性格都有契合市場的那一面。
不管什麼樣的人,都能在這個市場從事交易,只要他找到適合自己的交易模式。
舉個例子,關於盲人摸象。每個盲人摸到像的部位不同,所以他對象的認知是不同的。
實際上我們跟市場貼合的過程也是這樣。
我根據性格製定了適合自己的交易方式,我只需要認為這個市場就是這個樣子的。
當市場真的出現了這些假設時,我多賺一些錢。沒有這個假設的時候,
或者不出現這個假設的時候,我少虧一些錢或者不虧錢就夠了。
市場不是你想得那麼狹隘,它可能是這樣,是那樣,是對的,或是錯的。
我們無法做到在市場對的時候就認為它是對的,錯的時候就認為它是錯的。
每個人不可能判斷那麼準,所以只能錨定一個方向就是
複雜事情簡單化,簡單事情重複做。
所以當務之急是要識別出自己的性格。
你可以在一張白紙上寫五個自己的性格特點。
如果認為不夠客觀,可以再請一個好朋友幫忙。
寫完了把兩張紙拿來對一對,如果一致的話,基本上你就是這種性格的人。
總結一下,交易能力有兩方面: 一方面是基礎知識,一方面是交易技巧。
基礎知識只能去認真地學,如果想學商品期貨,
就要把交易所網站上掛的各個品種從頭看到尾。
我常會問自稱認真研究過商品交易的人:
你知道交易所網站上品種介紹PDF文檔有多大嗎?
回答不出來,肯定就是沒看過。
因為最大的PDF文檔有100多頁,好幾十兆。
這種是我們的苦工夫,只能每天認認真真去學,無法偷工減料。
交易技巧這方面更重要的是去強化自己的交易模式,交易模式有很多種,
但訓練的主要辦法有兩個:
第一,低成本學習。
包括兩方面的內容: 節約時間成本和節約金錢成本。
這就是為什麼學任何交易類型都要從短線交易入手。
因為學短線交易可以非常快地識別出自己究竟適不適合做交易,
也就是說它在節約我們的時間成本。
如果你做了三年的長線交易才發現交易方法不對怎麼辦呢?
時間已經被浪費了,這三年對於一個人來講太重要了,沒必要。
所以可以從短線交易入手。
節約金錢成本也是我一直強調的:先做模擬帳戶,再做實盤帳戶。
模擬帳戶不賺錢,永遠不要做實盤!
因為模擬帳戶不會給你帶來心理上的壓力。
在毫無壓力的情況下都不能保證獲利,
如果是真的現金,你腦子裡想到的一定是我虧了一萬塊錢,這輩子的家當都虧光了。
背負這樣的包袱做交易不可能賺錢,所以先模擬再實戰。
即便是切入到實戰,在做法上也還有一些具體的要求。
比如說我會跟操盤手講,你今天只能做五筆交易,五筆都賺錢的情況下,可以做第六筆。
如果連續六週,每週都做六筆以上,我可以給再增加資金。
我會把資金加到什麼狀態呢?
加到讓這個交易員達到手心微出汗,晚上睡得香。
什麼意思?
手心微出汗,說明他在興奮狀態,晚上睡得香,
說明他毫無心理壓力,這樣就做到了低成本學習。
第二,操作要固定化。
我們都說審美觀,做交易叫審股觀。
交易員在學短線交易的時候我會跟他講,
每天晚上回去翻看漲幅榜排名前500的股票,挑出十隻認為最喜歡的。
大家可以試著自己做一下,你就會發現,
挑出來的這十隻個股,大概率應該長相都差不多。
一方面有圖形上的長相,一方面也有K線的具體形態,甚至是均線系統的形態,
包括成交量量價配合的東西,長相都應該是差不多的。
為什麼?這就是穩定性,你的審股觀要具備穩定性。
舉一個例子,我小時候學射擊,第一次打槍,教練讓我先打十發子彈。
打完後我拿靶紙,所有的子彈都打在左下角,很差。
但是教練看到以後說很好,我當時不理解,
現在理解了,因為它穩定,全都集中在左下角。
也許意味著僅僅是一個動作不標準,或者說是一個動作有小瑕疵,
只要把這個不標準的東西改標準了,就馬上全都打中了靶心。
其實最害怕的就是一槍左上角,一槍右下角,根本不知道下一槍往哪出。
我最怕的也是交易員今天選這個類型,明天選那個類型。
通常情況下,這樣的情形發生就說明這個交易員對自己的性格識別是有誤判的,
對自己的性格主導可能也會有一些比較弱的地方。
構建自己的交易框架
再舉個例子,我自認在交易上很守規矩,比較謹慎。
我是金融本科,數學比較好,邏輯思維能力比較強。
我擅長從一個細節去入手,去發現一些蛛絲馬跡,然後把一些東西串起來,
形成自己的一個思考邏輯,有一個完整的邏輯鏈。
我這樣的人,本質上認為市場是錯的,所以就要理解到底在賺誰的錢。
我賺的一定是市場從錯誤的方向回歸到了正常時候的這部分錢,這就是我最基本的一個交易觀。
所以,就要選擇相應的交易框架來配合我的交易觀,交易觀最基本的有三個問題:
第一,市場本質是什麼?你認為市場是對的,還是錯的?
第二,你從誰那賺錢,賺誰的錢,盈利來自於哪裡?
第三,你賺錢的時點是什麼樣的,怎麼進場,怎麼出場,大致的模式什麼樣?
問清楚自己這三個問題,其實已經理解了最基本的交易觀。
價值投資派認為他們賺錢的來源在哪裡呢?
來自於企業成長的錢。
巴菲特說過,我們要選擇被低估的企業,
選擇偉大的企業,跟它們一起成長,從它們身上賺到錢。
賺錢的方式是什麼?
別人貪婪的時候我恐懼,別人恐懼的時候我貪婪。
這是最基礎的交易觀,這個交易觀很容易,但是具體怎麼做呢?
按照剛才價值投資派的交易觀定義,
最關鍵的是別人恐懼的時候我貪婪,
那別人恐懼的標誌是什麼?判斷的標準是什麼?
你認為這個東西有成長性,判斷的依據在哪裡?
如果說買它是因為它被低估,
首先得證明它有價值,其次還要證明它被低估,那判斷的標準又是什麼?
思考邏輯就是先針對交易觀的三個問題: 本質是什麼,從哪賺錢,怎麼賺錢。
再說交易框架。
還拿我自己舉例,我認為市場是錯的,
首先我要給自己一個判斷標準,市場錯的標誌是什麼?
比如說我是一個做內外盤套利的交易者,
我知道倫敦盤子的銅和上海盤子的銅是一個產品,
它們大體有一個比價區間,有高有低,高的原因是什麼?
可能跟倫敦銅的進口利潤有關係,
比如上海銅的價格除以倫敦銅的價格比超過了7.6,
在現在匯率的基礎上就已經出現了進口利潤,
給進口利潤就是不應該的,那就是市場在犯錯。
這就是我的判斷標準,市場犯錯的時候我怎麼樣?
我要在錯誤的反向進行介入,希望回歸到正常。
進口的利潤沒有了,或者很低。
一旦我買了倫敦銅拋了國內銅,過一陣子進口利潤縮小了,那我獲利了。
認為市場是錯的,判斷好錯誤的標準,
選擇好進入和退出的時間點,同時還要給自己一個安全裝置。
所謂安全裝置就是不管怎麼樣,不能輸得一無所有。
在交易過程中,關於判斷市場情緒和市場究竟是對是錯,我也會有一些小的技巧。
比如說我身邊有一個反向指標特別靈敏的朋友,
他看多的時候,我就應該看空;他看空的時候我應該看多。
如果有這樣的朋友,你一定不要告訴他,不然肯定會打架,其次可能就做不了朋友了。
這些小技巧可以為自己的交易框架做一些佐證。
同時,關於交易觀我想補充一個大家常有的謬區:
犯錯或者說虧損,本身就是市場的一部分。
以前有一個交易能力特別強的宗師級人物跟我說,
交易是永遠不會完美的,但他想追求完美。
我想說,對於大多數交易者來講,
承認自己的不足,承認交易是不完美的,可能會讓心態變得更好。
要認識到虧損或者犯錯也是交易的一部分。
有個朋友在證券公司上班的時候,曾經帶過營銷團隊。
招聘過一個營銷員,他要求只做電話營銷。
覺得奇怪,幾乎所有的營銷員都不願意做電話營銷,因為被拒絕的次數太多了。
他問,你怎麼會選這個?
他回答,一般來說一千次電話大概有20到30個人是願意從頭聽到尾的,
但是這20到30個人裡面可能有四五個人是可以促成成交的。
別人打了一個被拒絕的電話,想的是又失敗了,好鬱悶。
但是他想的是什麼呢?也許下一個就該出現那個成交的了。
我希望這個例子可以讓大家更深刻地體會到犯錯或虧損也是交易的一部分,
是一個機率的問題。
如果高機率是賺錢的,那當一筆虧損出現的時候,
可以給自己一些暗示說下一次就該賺錢了。
還有一個忠告和建議, 不管怎麼樣,都要有離開賭桌的能力。
當交易不順手的時候,要會停。實在不行的話,要學會休息,學會認慫。
打不過至少可以起身離桌。
願意離桌的人一定有一個潛在的大前提, 這個市場上永遠不缺機會。
讓你虧損最慘的交易是什麼?一定是最有把握的那筆。
為什麼?只有在這筆交易上你才會傾注最大的賭注,
但為什麼當初沒有即時從這個交易裡抽身出來,
你大概認為這是一次不可放棄的機會,但事實上最不值錢的就是交易機會。
很多人的交易隱含條件其實是很致命的,我見過一些操盤手,
平倉的時候一定要反手,平了一個多單,一定要做一張空單,
這是多麼可怕的邏輯。
這個邏輯的潛台詞就是我永遠不犯錯,我永遠要抓住所有機會。
這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可怕的先置條件,根本不現實。
如果這麼做的話,高機率會虧損,而且說不定會虧得很慘。
做交易框架時也會有一些微調和進化。
什麼叫微調?
按照剛才的例子,你每天挑十隻股票,前面每天都能挑出40檔,從這40檔裡面選了又選,
哪個都不想放棄,最終很無奈地選了10檔,這是一種。
你翻了第一遍只翻出來兩個,再翻第二遍,勉強加了八個。
你覺得市場是不是出了一些問題?
高機率是的,這是第二種。
可能它發生了一些變化,
也說不定是你原有的交易模式不太適合現在的市場氛圍,這時候你有很多種做法。
第一,不改變自己的標準,少就少著做,沒有就不做。
第二,改變自己的標準,把標準放鬆一點,馬上就多選出來了幾個。
哪種更合適?
不一定,要看你自己的性價比,可以去嘗試,
在嘗試過程中實際上就是一個微調的過程。
微調是什麼?
不改變既有的框架,不改變自己的交易觀,甚至不改變自己的風險偏好。
什麼叫進化?
學習通常是螺旋狀的,有的交易員做了一段交易很順手,
很賺錢,信心足,不停地加碼,不斷重複賺錢的路子。
慢慢進入了一個瓶頸期,怎麼都不賺錢,這個時間有長有短,
有的人甚至好幾年,這種情形下通常想到的是怎樣突破自我。
而這個時候是我帶交易團隊時最願意跟操盤手交流的時候。
因為當他從一個穩定盈利的狀態突然變得盈利困難,在他身上一定發生了一些事。
如果不是外部的因素,大概率他要成長了,要去捅破那層窗戶紙,要突破了。
這時候非常簡單的引導就能讓他進入突破的境界,之後又是下一個階段,
又一段很順暢的盈利週期就過來了,這就是我們交易框架所謂的淨化。
進化是在原有的交易框架上關注到更細節的點,讓整個交易框架更加犀利。
微調是某一個交易時期更好地適應市場。
交易是一門實踐藝術,這條路永遠沒有止境,
我希望大家能夠通過自己的交易觀形成自己的交易框架,同時不斷地進化,
最後形成自己的交易體系,在這條路上走得又直又遠。
怎樣在當下的行情裡保護自己
所有的交易框架和性格實際上都圍繞一個核心的詞叫情緒,
我們可以去判定一下當下的市場情緒。
當下的情形怎麼判定?
分析市場我喜歡從定性先去認識一下,
知道這大概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然後再往定量的方向走。
錯誤也是交易的一部分。
我們給自己一個交易裝置,一旦發現企業盈利增速是在下滑,
就認為有可能分母變小導致PE變大,這時候我選擇退出不就完了嗎。
我如果覺得擔心一個季度的上市公司盈利增速情況不具備代表性,
我就連續兩個季度,這其實就是比較簡單地確定好了自己退出的標準。
這種路徑也完全是可行的,而且是可操作的。
當下市場更關鍵的一個問題是: 管控好自己的情緒,不要失控。
像我一開始舉的例子,那個朋友來問我,本身就是失控的一種表現。
其次, 管理好自己的行為,不要太衝動。
我這兩天已經按住了大概兩撥人的抄底衝動,為什麼呢?
如果你是一個價值投資者,在這個位置基於自己的價值判斷去買入,
不存在所謂的衝動不衝動,因為你有自己非常明確的識別標誌。
但我按住的兩撥人都是明顯想去裡面撈一把做投機的。
在當下的環境還是不要輕易上戰場,因為我以前說過,領先一步是先驅,領先兩步是先烈。
不要做這種徒手接飛刀的事情,可能會比較慘,
而且抄底抄得會讓自己心態很差。往往抄底抄錯位置,
導致真正大機會來臨時你又不敢入場,所以現在最關鍵的核心要素是自我管理好。
實際上在我在開課的時候,有很多人也問過我,
你寫這一系列教學文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什麼?
我們做投資或者參與這個市場有很多種方式,
大多數的人是不具備在這個市場進行專業交易的。
我這個課雖然是在教人怎麼進行專業交易,
在告訴大家一個職業交易員是怎麼樣思考和行動的。
但實際上你也知道,我也知道,大家都知道,
成為一個專職操盤手是多麼的困難。
我希望通過一系列教學文告訴大家,你想成為一個專職操盤手,
需要付出上百倍的努力甚至都很難成功。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每個人參與市場的方式其實是多種多樣的。
比如可以選擇被動投資,如果你的性格很急躁,完全坐不住,
打個十塊錢的麻將都渾身發抖,你買了這個東西,它一跌就立刻不舒服,甚至要砸電腦螢幕。
這樣的性格就不要做主動投資,做被動投資,最適合普通大眾的被動投資就是基金定投。
我們選擇的基金一定是一個成份股的指數基金,
只有指數基金才值得做基金定投。為什麼?
這就是我對市場的一些判斷觀點。總結起來蠻簡單的:
這個位置向下的空間要小,向上的空間要大,
性價比上一定是往上更容易一些,這是中長期的觀點。
短期也許市場還需要發洩幾天,具體幾天我也不知道,
判斷標準可以看未來的市場成交量,或者一些微觀的情況。
只有當我們認為市場可能站住了,不再繼續殺跌,短線才可以進入。
所以以當下的情況來看,短線交易還要耐心等,中長線交易選好標的之後可以往方向走。
感謝柴哥發表這麼精彩的文章
沒錯!做一件事情要由小而大 慢慢琢磨才能更加進步。也才能讓自己明白自己在做什麼.
Pingback: 置頂|投資理財入門必看教學!索引指南懶人包 | FuturesDog|柴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