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方法|高效學習EP02|自我成長
找到方法|高效學習EP02|自我成長

在前一篇文章內容當中已經提到過高效學習的定義,請讓我重新強調這個定義的內容。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在相對短的時間內集中注意力,以解決一個工作或生活當中的難題為目的著手學習。你需要勤加練習,有時候可能需要向名師求助。

 

我提出的這個定義當中包含了關鍵詞,
有適合自己、學習方法、短時間、注意力、解決難題、設定目標,以及名師。

 

我接下來會對這些關鍵詞逐一展開來談。

我首先要談的就是適合自己。也就是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再進一步去到問題的根本,你的這個學習方法要適合你選擇的學習對象。


自然主義和結構主義

 

你可能試過學一門語言,或者學一樣樂器,費了半天勁也沒入門,那一定就是學習方法錯了。你一定是學英語上來先學語法了;學吉他上來照著樂譜一頁一頁的彈奏基本功,這樣做可能不對。倒不是說因為這樣做在技能上完全沒有辦法提高,只不過是你選錯了學習方法,你選了一個低效的學習方法。你是在用結構主義的學習方法去學本來應該用自然主義學習方法去學的東西。

 

那我在這裡面提到了自然主義和結構主義,這就是我重點要說明的兩種學習方法。自然主義核心它是模仿,結構主義為的是創造。你要是學習比如像語言、樂器、書法這些東西,你可能要用自然主義的學習方法去學習才有效果。那如果你要是學比如像醫藥學、藝術,或者經濟學,那就應該用結構主義的方式來學了。

 

我現在分別說明這兩種方法。

先說自然主義的學習方法。自然主義的學習方法簡單來說就是模仿,自然主義注重文本的本身。什麼是文本?就是一門知識或者技能它表面上看起來的樣子,

比如書法練習當中有個叫一絲不苟,就是這個意思。很多練習書法的人在臨摹古帖的時候,連古人寫錯了,用筆劃掉的那個東西,那個筆法也要模仿的一模一樣,這叫一絲不苟,這叫模仿。

 

那麼結構主義它側重對結構和交互關係的一個認識,它提倡透過表面的現象去尋求底層的關係。也就是說你要學習的是一套能舉一反三的系統,這種訴求為的是什麼呢?為的是創造。

比如當你了解了電子電路以後,你可以通過你學的這個原理自己創造出一台機器。但是,像英語這種東西,什麼時候輪到我們來創造了?你學了半天語法,但是一句完整的,道地的英語都說不出來,也沒少見過這樣的人吧?對比一下,我們學會說中文,我們學語法了嗎?我們是超越了中文的本身去看到了中文背後那些系統與規則的東西嗎?難道不是我們父母和身邊的人他們說一句,我們學一句嗎?這不是自然主義嗎?那什麼東西應該用結構主義的方法來學呢?剛剛提過,比如像醫藥學、藝術,或者是經濟學,這類學科它需要創造的學科。還真得用結構主義的方法來學。

 

你可能會說醫藥學怎麼就創造了呢?

因為我們需要治病,而治病它屬於創造。人生了病這是事物發生了一種現象。你不能再用自然主義的那套模仿的方法來治病了,要不然你就會陷入以形補形的那個誤區。

 

什麼是以形補形啊?

很多人相信吃什麼補什麼,這就是以形補形。說因為核桃仁跟人腦長的很像,所以吃核桃仁能補腦。這種就特別的自然主義。還有人說,吃豬肺可以清肺,它也是一種基於吃啥補啥的所謂的理論帶出來的一種妄想。當然了,有人說了,核桃仁成分當中有脂肪和蛋白,而這個脂類的攝入對人的大腦是有好處的。那你要是這麼說的話,我就選擇相信你,因為這是屬於結構主義的結論。

 

另外剛剛也提到,學藝術比較適合用結構主義的方法來學。因為藝術存在的意義就在於創造。如果用自然主義的方法去學藝術,你只會學到藝術史,你沒有自己的創造,你永遠也成不了藝術家。在藝術上一味的去進行模仿,只會讓人鄙視。

 

現在你知道,這個學習方法主要分兩種,一種是自然主義,一種是結構主義。

自然主義是模仿式的學習,遇到什麼就學什麼,積少成多,以量取勝。學完了就那樣了,它就是你自己的了,你就可以去運用了。結構主義是說學東西的時候更注重一個結構,體系化的去學習。學會之後的目的,你要注意,一定是為了創造,是一種質變,它要的是一種質變。

那面對不同的學問,你不要選錯學習方法,要不然的話你的學習很可能就是無效的。

練習不必顧全大局

 

掌握了適合的學習方法,你的學習肯定是有效的了。但是,有效也可能是低效的。怎麼從有效變成高效? 學習速度和效率的提升理論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避免無效學習,那學習的速度和效率自然就得以提升了。另一個就是盡可能通過更好的學習方法來把這個有效變為高效。

 

怎麼樣做是更好的學習方法?

最簡單的就是把你的目標要拆碎,針對那些細節進行反覆的練習。
不要一開始就照顧全局。

 

比如演奏一首樂曲,你不要每次練習的時候都從曲子的開頭一直演奏到結尾,中間遇到一些彈不熟的就糊弄過去了,就把它順過去了,這樣做效率是很低的 。你應該每天只練好這個曲子當中的一句,在音樂當中它叫“樂句”,就是一句,可能是8個小節,你每天就練8個小節,每天就只練這8個小節。

 

我再舉一個高效學習的例子,比如說足球運動員在訓練的時候,有時候他們訓練的是什麼?是球員的球感,個人的技術,以及相互之間的配合。如果是訓練這些方面的話,那要想達到一個高效的訓練結果,往往他們不會在那種標準的足球場進行訓練,反而會在比較小的五人制足球場進行訓練。

 

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呢?

單位時間裡球員的觸球機會會更多,不用在一個標準的大球場裡邊進行無效的來回跑動。這樣訓練下來,這些球員的球感,個人技術和相互之間的配合就可以高效的提升了。

碎片化學習的真相

 

在有了高效學習方法之後,如果再能擠出更多的時間來學習,那你的進步一定是突飛猛進的。所以,學習的時間安排也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

 

對成年人來講,當然最好能端正的坐在圖書館裡邊學習了,但是我們每天還要面對各種各樣的雜事,碎片化的學習可能是我們學習的唯一方式了,總比不學要強嘛。怎麼能在碎片化的時間裡邊更高效的去學習?

 

我告訴你一個方法,你要帶著困惑和問題進行學習,多使用搜索這個功能。碎片化學習它不是這邊弄一點,那邊弄一點。碎片化學習的真相是碎片化學習一定要基於搜索,搜索是什麼意思?意思就是你要帶著困惑和問題去執行碎片化的學習。

 

你總不可能同一時間什麼都學嘛。

等你手裡邊有了一些閒錢,你可能就想學學理財了;當你的孩子出生了,你就會想去學學育兒的理念。不是這樣嗎?當你不能去報名一個投資課或者育兒課的時候,你沒有整塊的時間來學習,那碎片化的吸收相關的知識有什麼不好呢?帶著困惑和問題去執行碎片化的學習,最終的效果一定是要把這些碎片給連接起來。

 

在一段時間內,你的頭腦當中應該始終有一個課題,這些碎片它不是滿地的落葉,而是我們可以把它比喻成一個打碎的瓷器所產生的碎片。你要有目的的去拾獲這些碎片,而不是亂撿。就算碎片化知識是樹葉,你也得先有樹根、樹幹和樹枝。碎片化學習要的是枝繁葉茂,而不是撿幾片樹葉回來夾在書裡邊。那就屬於一種情緒化的行為。

 

所以說,小孩可能不適合碎片化的學習,因為小孩他是沒有樹根、樹幹和樹枝的。話說回來,碎片化學習它終究是有局限性的,因為它缺乏思考,缺乏辯論,缺乏與人交流的這些環節。所謂學而不思則罔嘛。 碎片划拉的越多,可能越糊塗了。

 

但是,無論如何,碎片化學習作為一種成年人學習的補充手段,無疑它是有很大力量的。提醒你一件事情,有一種假的碎片化學習叫做收藏。你一定對這個東西非常熟悉,收藏這個按鈕是非常常見的,在很多app當中,所謂一種人性化的設置。它的存在能夠非常大程度緩解人們的焦慮。但這種緩解它其實不是真正的緩解,它只是給你造成一種幻覺,就是收藏了這些知識就是你的了。

 

但其實,如果你收藏完了不看的話,你不去碰它,它並不是你的。

你必須要破除掉這種幻覺。我自己有一個很深的體會,我講座或是教課的時候,我觀察到很多學生他上課的時候會瘋狂地記筆記,後來乾脆有學生把我們老師講課的內容完整地錄下來,說等回家以後要重複的聽。但是我發現他們沒有一個人錄下來之後能重複聽,哪怕聽一遍都做不到。所以收藏真的有用嗎?那就要看你如何善用了


重點整理

 

我分享了兩種學習方法:一種是自然主義,一種是結構主義。

  • 自然主義是模仿,遇到什麼就學什麼,學習過程可以是碎片化的,積少成多,注重量的積累。
  • 結構主義學東西更注重結構,體系化的去學,學會之後的目的是創造。 為的是一種質變。

你選擇了正確的學習方法之後,把這個目標拆碎,針對細節進行反复的練習。如果再能以碎片化的方式擠出更多的時間來學習的話,那就會更好。那聽到這裡,我猜你可能會有一個疑問。你可能在想,這套學習方法難道對所有的知識類型的學習都適用嗎?

 

在下一篇文章內容中,我來解答你的疑問。


更多文章:

高效學習系列

定義,高效學習EP01|自我成長

找到方法,高效學習EP02|自我成長

從目標激發學習,高效學習EP03|自我成長

治療你的拖延症,高效學習EP04|自我成長

從日常生活訓練專注力,高效學習EP05|自我成長

想當大師不必從基礎開始,高效學習EP06|自我成長

幫自己尋找回饋,高效學習EP07|自我成長

突破學習瓶頸,高效學習EP08|自我成長·


This Post Has 3 Comments

  1. 陳佳君

    1、2都看完了 這類文章很攻心 很零距離 感覺是在教學一種心理一種態度 我蠻喜歡的 說是結構心理層面也算是 把個人經驗分享轉化為教學 覺得感謝

發表回應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